時間:2020/12/21 閱讀數:37 次
2020年12月21日
18:02:12
轉眼我們就將來到
北半球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的一天
冬至
它是藏之終,生之始
故也稱“亞歲”,重要性僅次于除夕
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
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,測定出了冬至
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
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是大吉之日
因此,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
又被稱做“小年”
然鵝......
同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
關于“冬至吃什么”
南北卻有不同答案
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,南方則更偏愛湯圓
然而,不分南北,還有一種說法
“冬至餛飩夏至面”
冬至,就是冬季已到了極點。
正如混沌初開之意,
人們以吃餛飩來象征打破混沌,開辟天地
一起來感受一下這舌尖上的冬至吧
舌尖上的節氣——冬至
冬至大如年,它是節氣,也是節日。古人最重此節,謂之冬節、交冬、亞歲。三國曹植《冬至獻襪頌表》:“亞歲迎祥,履長納慶。”先秦以前,人們以冬至為歲首,歡天喜地過新年。這和冬至的節氣特點有關。
“子月生一氣,陽景極南端”(韋應物《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》),太陽直射南回歸線,冬至這天,北半球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。古人尤為看重這“一氣”,視冬至為大吉之日。一陽初起,萬物未生,冬至景象多像鴻蒙初辟之時,天地混沌為樸。夏至吃長面,以長長的面條描述深情的光線。冬至過節吃什么?“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,頗似天地混沌之象,故于冬至日食之”(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·冬至》),吃餛飩就是咬破混沌,創造區宇。
冬至來臨,乳白色的炊煙從青瓦上裊裊升起,像天地間舒展的廣袖。響聲是有的,它蟄伏在地心深處,被上升的陽氣一托,熱情的柴火一煮,就在鍋里沸騰了,咕嚕咕嚕叫得歡。湯沸頻灑冷水,如燈籠似元寶的餛飩上下翻滾騰躍,宛若鼓涌的嫩芽拱動著土層,甚是喜人。俟其白白胖胖地浮起來,盛在碗中,熱氣騰騰,香氣飄飄。千戶燒火,萬鍋沸騰,這是人間最旺盛的陽氣,它吸納著地氣之精華和水谷之精氣。氣始于冬至。冬天的人兒深受鼓舞,以歡樂祥和的名義慶祝這節氣。
冬至習俗活動是如此的嚼頭十足,喜迎新氣象的行為藝術附麗在一種吉祥的吃食上。人們需要咬一咬,嘗一嘗,在咀嚼肌的鼓動下,打開身體的廣闊宇宙,以敏銳地感受世界的新生。令人欣喜的是,就在這千家萬戶的咀嚼聲中,佳雪呈瑞,嫩芽迸發,“冬至陽生,迎春撥雪黃芽好。人驚早。香如芝草”(馬鈺《萬年春》)。面皮柔軟滑膩,內餡腴嫩爽口,湯料鮮美異常,冬至吃的是美味,品味的是民俗,是古人對宇宙的探尋,以及創造美麗新世界的內心吁求。
大家來一碗餛飩吧,就讓美味征服味蕾。餛飩之妙,妙在皮薄餡足,有嚼頭,易消化,老少皆宜。宋人陳著對素餛飩贊不絕口,有詩為證:“庖手餛飩匪一朝,饌素多品此為高。薄施豆膩佐皮軟,省著椒香防乳消。”這餛飩加了些許豆面吧,面皮軟得像蛋糕,吃到肚里特舒坦。古往今來,最奢華也最有情調的宴席當屬唐朝尚書左仆射韋巨源所擺的“燒尾宴”,五十八道奇異食點,肴饌豐美,世所罕見。史上最詩意華美的餛飩也在鼓樂喧騰中閃亮登場,光彩奪目,人呼“二十四氣餛飩”,以不同的花形和餡料制成的二十四種餛飩,造型美妙,味道絕妙,以此呼應二十四節氣,極富文化韻味。
冬至后再過一個多月便是春節
中國人真正的一年的起始
冬至起,盤點即將過去的一年得失
春節將至,又將播種新的希望
冬至,其實就是回至
回至父母身邊,回歸家庭之中
回歸冬至最初的意義
拼搏在外的你,記得打個電話